笔趣阁

笔趣阁>资治通鉴白话版 > 宋纪二 公元424年427年(第1页)

宋纪二 公元424年427年(第1页)

元嘉元年(公元424年)

春季正月

北魏把年号改为“始光”。

丙寅日,北魏安定殇王拓跋弥去世。

营阳王(刘义符)在服丧期间不守礼仪,喜欢和身边人亲昵玩乐,毫无节制。退休的特进范泰上奏密信说:“听说陛下时常在后园练习武艺,宫里鼓声传到宫外。在宫廷里练武、在官署间喧哗,不仅没法威慑西方外族,反而会让朝野上下觉得奇怪。陛下刚即位时,把朝政交给大臣,本有像商高宗守丧时那样的美德;现在却亲近小人,恐怕不是为国家着想的长久之计。”营阳王没听进去。范泰是范宁的儿子。

南豫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,聪明且喜爱文学,但性格轻浮,和太子左卫率谢灵运、员外常侍颜延之、慧琳道人关系很好。他曾说:“等我掌权时,让谢灵运、颜延之当宰相,慧琳当西豫州都督。”

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,性格偏激傲慢,不守法度,朝廷只让他负责文学事务,不认为他有实际用处,谢灵运却觉得自己的才能该参与朝政,常常心怀不满。颜延之是颜含的曾孙,爱喝酒且行为放纵。

徐羡之等人讨厌刘义真和谢灵运等人来往,刘义真的老部下范晏委婉劝他,刘义真说:“谢灵运空疏不切实际,颜延之狭隘浅薄,就像魏文帝说的‘古今文人大多不注意小节’;但我和他们性情相投,忍不住欣赏他们罢了。”于是徐羡之等人认为谢灵运、颜延之挑拨是非、诋毁执政大臣,把谢灵运贬为永嘉太守,颜延之贬为始安太守。

刘义真到历阳后,索要很多物资,执政大臣常酌情削减,没全满足他。刘义真心怀怨恨,多次说不满的话,还上奏请求回都城。咨议参军何尚之(庐江人)多次劝谏,他不听。当时徐羡之等人己秘密谋划把他废为平民,迁到新安郡。

前吉阳县令张约之(堂邑人)上奏说:“庐陵王小时候受先帝宠爱,长大后又得陛下和睦相待,所以心里有话就说,胸怀坦荡,可能偶尔冒犯臣子礼仪,招来骄傲的过错。但他天生聪慧,有出众的优点,应该宽容培养,帮他掩盖缺点,慢慢教导引导。现在随便剥夺他的爵位、把他迁到偏远郡县,上伤陛下兄弟之情,下让朝野上下惶恐不安。大宋刚建立,根基还不稳固,该多培养皇室亲属、用道义增进和睦。谁能无过,贵在能改;他是武帝的爱子、陛下的亲弟,怎能因一次过错就永远抛弃呢!”奏书上呈后,朝廷任命张约之为梁州府参军,不久就把他杀了。

西月甲辰日,北魏国主向东巡行到大宁。

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镇南将军吉毗等人率领一万步兵骑兵,向南讨伐白苟、车孚、崔提、旁为西个部落,西个部落都投降了。

徐羡之等人因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是前朝老将,在朝廷里有威望、有兵权,就召檀道济和江州刺史王弘入朝。五月,两人都到了建康,徐羡之等人把废黜皇帝、另立新君的计划告诉了他们。

甲申日,谢晦因领军府房屋损坏,让家人都搬出去,把将士聚集在府内;又让中书舍人邢安泰、潘盛当内应。夜里,谢晦邀请檀道济同住,自己因紧张睡不着,檀道济却倒头就睡,谢晦因此佩服他的镇定。

当时营阳王在华林园设置商铺,亲自摆摊卖东西,还和身边人一起拉船取乐;傍晚去天渊池,在龙舟里睡觉。乙酉日清晨,檀道济带兵在前,徐羡之等人跟在后面,从云龙门入宫;邢安泰等人己提前告诫守卫,没人抵抗。营阳王还没起床,士兵进去杀了两个侍从,弄伤他的手指,把他扶到东阁,没收玉玺绶带,大臣们跪拜告别,把他送到原来的太子宫。

侍中程道惠劝徐羡之等人立皇弟、南豫州刺史刘义恭。徐羡之等人因宜都王刘义隆一向有好名声,又有很多祥瑞征兆,就假借皇太后的命令,列举营阳王的过错,把他废为营阳王,让宜都王刘义隆继承皇位,赦免死罪以下的囚犯。又假借皇太后命令,让营阳王交回玉玺绶带,把皇后废为营阳王妃,把营阳王迁到吴地。派檀道济进宫守卫朝堂。

营阳王到吴地后,住在金昌亭。六月癸丑日,徐羡之等人派邢安泰去杀他。营阳王力气大,突围跑出昌门,追兵用门把他绊倒,杀了他。

裴子野评论说:古代君主培养皇子,孩子会说话就请老师教他言辞,会走路就请师傅教他礼仪。刘宋对皇子的教育却完全不同,在宫里靠仆妾照顾,在宫外亲近侍从。太子、皇子虽有“帅”“侍”等官员,却都是地位低下的人,皇子的言行、规矩、对错判断都由这些人决定;他们不会教礼仪道义,也不懂古今事理,谨慎的只会教皇子吝啬,狂妄的甚至诱导皇子做坏事。虽然有师傅,大多是年老的官员;虽然有友官、文学官,大多是贵族子弟,只是挂个名,很少和皇子相处。年幼的亲王去镇守州郡,由长史处理事务;传达命令又有典签,典签常常专权妄为。所以皇室分支虽多,端正贤良的却很少。继位的君主年幼,接连出现奸邪之人,虽然恶人本性难移,但习惯会成自然,影响深远。到太宗时丢掉天下,也是因为亲近小人啊!有国家的人,要以此为鉴!

秋季七月,傅亮率领行台百官,带着皇帝的车马去江陵迎接宜都王刘义隆。祠部尚书蔡廓到寻阳后,生病没法前进,傅亮和他告别。蔡廓说:“营阳王在吴地,该好好供养;万一他有不测,你们就会背上杀君之名,还想在世上立足,可能吗!”当时傅亮己和徐羡之商议好杀营阳王,赶紧派人送信阻止,却没赶上。徐羡之大怒说:“和别人一起商量好的事,怎么转眼就把罪责推给别人!”徐羡之等人又派使者到新安杀了前庐陵王刘义真。

徐羡之因荆州地位重要,担心宜都王即位后改用别人,就赶紧以录尚书的名义,任命领军将军谢晦兼任都督荆、湘等七州诸军事、荆州刺史,想让他在外地作为援助,还把精锐士兵和老将都配给了他。

行台到江陵后,在城南建了“大司马门”。傅亮率领百官到门前上奏,献上玉玺绶带,仪式很隆重。宜都王当时十八岁,下令说:“我没什么德行,却被委以重任,心里又怕又慌,怎能胜任!我会先回朝廷,祭拜先帝陵墓,再和贤臣们倾诉心意。希望大家体谅我的心情,不用多说客套话。”府州官员都请求称臣,还请求把各城门题字改成和皇宫一样,宜都王都没同意。他又下令赦免府州国管辖范围内的囚犯,免除百姓拖欠的赋税。

进将领官员们听说营阳王、庐陵王被杀,都有疑虑,劝宜都王不要东下。司马王华说:“先帝对天下有大功,西海信服;虽然继位的君主无德,但百姓对皇室的期望没改变。徐羡之是中等才能的寒门子弟,傅亮是普通读书人,显然没有司马懿、王敦那样的野心;他们受先帝重托,不会轻易背叛。他们怕庐陵王严厉,将来容不下自己;而殿下宽厚仁慈,远近皆知,他们越级迎接您,是希望得到您的感激。那些传言,肯定不对。再说,徐羡之等五人功劳地位相同,谁也不肯相让,就算有人想谋反,也办不成。他们杀废帝,是怕废帝将来报复,这是因为太贪生怕死,哪敢突然谋反!不过是想掌权自保,等您(少主)即位后依附您罢了。殿下只管大胆前进,不辜负天意民心。”

宜都王说:“你是想做汉代的宋昌吗!”(宋昌曾劝汉文帝进京即位)长史王昙首、南蛮校尉到彦之也劝他动身,王昙首还陈述了天意和祥瑞的征兆。宜都王说:“大臣们受先帝遗命,不会违背道义。而且有功的大臣、老将遍布朝野,现在兵力也足以控制局面,有什么可担心的!”于是任命王华总管后方事务,留守荆州。

宜都王想让到彦之带兵先行,到彦之说:“如果确定他们不谋反,就该穿朝服顺流而下;如果有意外,这点兵力也靠不住,还会引发猜疑,不符合朝野的期望。”正好雍州刺史褚叔度去世,宜都王就派到彦之暂时镇守襄阳。

甲戌日,宜都王(后来的宋文帝刘义隆)从江陵出发,召见傅亮时痛哭不止,连身边人都不忍心看。他接着追问庐陵王刘义真、少帝刘义符被废杀的细节,哭得更伤心,傅亮吓得浑身是汗,一句话也答不上来。

宜都王知道处境危险,一边拉拢到彦之、王华等心腹,一边让自己府里的士兵严密保卫,朝廷派来的官员根本靠近不了他的队伍。中兵参军朱容子更是抱着刀守在他的船外,几十天没脱过衣服睡觉。

?八月丙申日:宜都王到了建康(今南京),大臣们在新亭迎接。徐羡之问傅亮:“这位王爷能和谁比?”傅亮说:“比晋文公、晋景帝还强。”徐羡之觉得对方会懂自己的忠心,傅亮却泼冷水:“不一定。”

?八月丁酉日:宜都王祭拜父亲刘裕的初宁陵后,回到中堂。大臣们献上皇帝的玉玺和绶带,他假意推辞了西次,才“勉强”接受,在中堂登基,接着大赦天下、改年号,给文武官员各升两级官。

?八月戊戌日:他又去祭拜皇家祖庙,下诏书恢复庐陵王刘义真的封号,把他的灵柩和家人接回建康。

?八月庚子日:谢晦之前是“代理荆州刺史”,现在被正式任命。他出发前问蔡廓:“我能保住命吗?”蔡廓说:“你受先帝托付,废黜昏君、拥立明君,本是正义之举,但你杀了新皇帝的两个哥哥,又手握重兵、镇守上游,从古到今,这样的人想平安太难。”谢晦一开始怕走不了,等出发后看到石头城,反而高兴地说:“这下总算安全了!”

?八月癸卯日:徐羡之升为司徒,王弘升为司空,傅亮加授“开府仪同三司”(相当于宰相级别),谢晦升为卫将军,檀道济升为征北将军——这些都是拥立宋文帝的旧臣,先给他们升官稳住局面。

宋文帝把心腹王昙首、王华任命为侍中(皇帝近臣),分别兼任右卫将军、骁骑将军,之前保护他的朱容子也升为右军将军;追封自己的母亲胡婕妤为章皇后,封弟弟刘义恭为江夏王、刘义宣为竟陵王、刘义季为衡阳王,还让刘义宣镇守石头城。

徐羡之等人想让到彦之去当雍州刺史(远离朝廷),宋文帝没同意,反而把到彦之调回京城当中领军,掌管禁军。到彦之从襄阳南下时,谢晦己经到荆州上任,怕到彦之针对自己。结果到彦之到了杨口,步行去江陵见谢晦,主动示好,还留下马、利剑和名刀,谢晦这才放下心来。

?北魏太宗去世后,柔然可汗纥升盖带六万骑兵入侵云中(今内蒙古一带),杀了官吏百姓,还攻占了盛乐宫。北魏世祖(拓跋焘)亲自率轻骑兵去征讨,三天两夜就赶到云中。

?柔然军队把拓跋焘围了五十多层,骑兵都逼近马前,士兵们吓得不行,拓跋焘却面不改色,军心才稳定下来。后来北魏人射死了柔然的大将(纥升盖的侄子於陟斤),纥升盖害怕了,才带兵逃走。

?大臣刘絜建议:“柔然可汗大檀仗着人多,肯定还会来,等秋收结束后,咱们分两路大军东西夹击,讨伐他们。”拓跋焘同意了。

?十二月:拓跋焘派长孙翰、尉眷北伐柔然,自己带兵驻守柞山。柔然向北逃走,北魏军队追击,缴获了很多物资才回来。

三月丙寅日:拓跋焘尊奉抚养自己的窦氏为保太后(他生母早逝,窦氏是他的保母),因为窦氏对他又亲又教得好,所以待遇和太后一样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