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资治通鉴白话版 > 宋纪六 公元442年446年(第4页)

宋纪六 公元442年446年(第4页)

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削去彭城王刘义康的爵位,将他交付廷尉治罪。十二月十三日(丁酉日),文帝下诏将刘义康及其子女都贬为平民,从皇室宗族名册中除名,迁徙到安成郡(今江西安福);任命宁朔将军沈邵为安成相,领兵防守。沈邵是沈璞的哥哥。刘义康在安成读书,看到汉朝淮南厉王刘长(因谋反被流放)的事迹,放下书感叹说:“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事,我却不知道,我获罪是应该的啊。”

十二月二十六日(庚戌日),刘宋任命前豫州刺史赵伯符为护军将军。赵伯符是孝穆皇后(宋武帝刘裕的母亲)弟弟的儿子。

起初,东晋以来,南北郊祭没有音乐,宗庙祭祀虽有登歌(祭祀时升堂演唱的歌),却没有文舞、武舞。这一年,南郊祭祀开始设置登歌。

北魏安南府、平南府向刘宋兖州发送文书,指责刘宋在南方侨置的各州,大多滥用北魏边境州郡的名号;还说想前往具区(今太湖)打猎。刘宋兖州回复文书说:“如果必须依据土地设置州郡,那么你们设置徐州、扬州,难道有这些地方的土地吗?又听说你们想前往具区打猎、观察南方教化。设置客馆、装饰官邸,有相关部门负责;当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汉朝的礼仪仍在,我们会像汉朝那样,提供丰厚的馈赠。”

元嘉二十三年(丙戌年,公元446年)

春天,正月初六(庚申日),刘宋尚书左仆射孟顗被罢免。

正月十西日(戊辰日),北魏太武帝率军抵达东雍州,亲临薛永宗的营垒。崔浩说:“薛永宗不知道陛下亲自前来,军心松懈。现在北风猛烈,应迅速进攻。”太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,正月十六日(庚午日),包围薛永宗的营垒。薛永宗出战,大败,与家人一起投汾水而死。他的族人薛安都此前占据弘农(今河南灵宝),此时弃城逃往刘宋。

正月十七日(辛未日),北魏太武帝向南前往汾阴(今山西万荣),渡过黄河,抵达洛水桥。听说盖吴在长安以北,太武帝认为渭北没有粮草,想渡到渭南,沿渭水向西进军。他询问崔浩的意见,崔浩回答:“打蛇要先打头,头被打破,尾巴就不能摆动了。现在盖吴的营地离这里六十里,派轻骑兵赶赴,一天就能到达,到达后一定能击败他。打败盖吴后,再向南赶赴长安也不过一天路程,一天的粮草短缺,不会对军队造成伤害。如果从南路进军,盖吴会慢慢进入北山,仓促间难以平定。”太武帝不听,从渭南向长安进发。正月二十六日(庚辰日),抵达戏水(今陕西临潼东)。盖吴的部众听说后,全都分散进入北地郡(今陕西耀州)的山区,北魏军队毫无收获。太武帝十分后悔。

二月初二(丙戌日),太武帝抵达长安;二月十二日(丙申日),前往雍城(今陕西凤翔),经过陈仓(今陕西宝鸡东)后返回,仍驻留雍城。所到之处,诛杀与盖吴串通谋反的百姓和夷人。乙拔等各路军队在杏城大败盖吴,盖吴再次派使者向刘宋上奏表求援。文帝下诏任命盖吴为都督关、陇诸军事、雍州刺史、北地公;命雍州、梁州出兵驻守边境,为盖吴声援;还派使者赐给盖吴一百二十一枚官印,让他根据情况授予下属官职。

起初,林邑王范阳迈虽然派使者向刘宋进贡,却仍不断侵扰劫掠,进贡的物品也简陋微薄;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讨伐他。南阳人宗悫,家世世代代都是儒生,唯独宗悫喜好军事,常说“愿乘长风破万里浪”。檀和之讨伐林邑时,宗悫主动请求从军。文帝下诏任命宗悫为振武将军,檀和之派他担任前锋。范阳迈听说刘宋军队出征,派使者上奏表,请求归还劫掠的日南郡百姓,缴纳黄金一万斤、白银十万斤。文帝下诏对檀和之说:“如果范阳迈确实有诚意,也允许他归顺。”檀和之抵达朱梧戍(今越南广平北),派府户曹参军姜仲基等人前往拜见范阳迈,范阳迈却将他们扣押;檀和之于是进军,在区粟城(今越南广治西北)包围林邑将领范扶龙。范阳迈派将领范毗沙达救援,宗悫暗中派兵迎击,大败范毗沙达。

北魏太武帝与崔浩都信任器重寇谦之,尊奉他的道教。崔浩一向不喜欢佛教,常对太武帝说,佛教虚妄荒诞,耗费民力财力,有害于世,应全部废除。等到太武帝讨伐盖吴抵达长安,进入佛寺时,发现僧人给随从官员喝酒;随从官员进入僧人的房间,还看到大量兵器,出来后报告给太武帝。太武帝大怒,说:“这些不是僧人该用的东西,他们一定与盖吴串通谋反,想作乱!”下令有关部门将全寺僧人处死,查抄寺院财产,发现大量酿酒器具,以及州郡长官、富人寄藏的财物,数以万计;还发现寺院挖有地窖,用来藏匿妇女和儿童。崔浩趁机劝说太武帝诛杀全国的僧人,销毁所有佛经、佛像,太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。寇谦之与崔浩激烈争辩,崔浩不听。北魏先诛杀了长安的全部僧人,焚毁佛经、佛像,还下令留守平城的官员向全国传达命令,一律按照长安的做法执行。太武帝下诏说:“从前东汉的昏庸君主,信奉迷惑人的邪说,扰乱天道纲常,自古以来,九州之内从未有过这种事。佛教夸大其词,不符合人情,末世之时,人们无不被迷惑。由此导致政令教化无法推行,礼义严重败坏,天下九州,沦为废墟。朕继承天命,想消除虚假、确立真实,恢复伏羲、神农时代的治世。现将佛教全部铲除,消灭其踪迹。从今以后,胆敢侍奉胡人神灵、塑造泥像、铜像的人,一律处死。只有非凡的人,才能做非凡的事,除了朕,谁能铲除这些历代流传的虚假之物?有关部门要向各镇将领、刺史宣告,所有佛像和佛经,都要打碎焚烧,僧人无论老少,全部活埋!”太子拓跋晃一向喜好佛教,多次劝谏,太武帝不听,拓跋晃于是故意拖延宣布诏书,让远近的人提前得知消息,得以各自设法应对。很多僧人逃亡藏匿,得以幸免,有的还收藏了佛经、佛像,只有北魏境内的佛塔寺庙,没有一处留存。

北魏太武帝将长安的两千户工匠迁徙到平城。返回途中,抵达洛水时,分兵诛杀李闰(今陕西大荔北)反叛的羌人。

太原人颜白鹿私自进入北魏境内,被魏人抓获,即将被杀时,他谎称是青州刺史杜骥派他来归降的。魏人将颜白鹿送到平城,太武帝高兴地说:“杜骥是我外家(太武帝母亲是杜骥的堂姐)的人啊。”让崔浩写信给杜骥,同时命永昌王拓跋仁、高凉王拓跋那领兵迎接杜骥,进军到历城(今山东济南)攻打冀州刺史申恬;杜骥派府司马夏侯祖欢等人领兵救援历城。北魏军队于是侵扰兖、青、冀三州,抵达清水以东后返回;杀人劫掠无数,北方边境陷入骚动。

宋文帝因为北魏入侵而担忧,向大臣们征求应对办法。御史中丞何承天上书,认为:“凡是防备匈奴(这里指北魏)的策略,不过两类:武将主张全力征讨,儒生提议和亲讲和。现在如果想效仿卫青、霍去病(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)那样北伐,除非先在淮河、泗水流域大力垦田,充实青州、徐州的物资储备,让百姓有多余的存粮、田野里堆满谷物,然后派十万精锐士兵,一举扫平敌人,否则根本做不到。如果只是想派兵追击讨伐,报复他们的侵扰,那北魏肯定会率领轻骑兵逃走,不肯正面交战。这样只会耗费巨额军费,却不能损伤敌人,报复的战事也会没完没了。这是最下等的策略。安定边境、坚守防御,才是长远之计。

我私下认为,当年曹操、孙权势均力敌,他们在长江、淮河之间,各自都有几百里的空地没人居住。为什么呢?因为边境的侦察区域,不是适合耕种放牧的地方,所以要加固壁垒、清空田野来等待敌人,整顿军备、修缮武器来趁敌人疲惫时反击;保护百姓、保全领土,离不开这种方法。总结下来,具体策略有西条:

第一条是‘迁移远地百姓到近处’。现在青州、兖州的老住户,以及冀州新归附的百姓,住在边境一带的有三万多家,可把他们全部迁到大岘山(今山东临朐东南)以南,来充实内地。

第二条是‘多建城邑安置移民’。给移民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资,让他们春夏季节耕种放牧,秋冬季节住进城里防守。敌人来的时候,一座城里有一千户人家,能打仗的士兵不少于两千人,剩下的老弱妇孺,也能登上城墙击鼓呐喊,足够对抗三万魏军了。

第三条是‘集中耕牛车辆运输粮草武器’。算下来一千户的物资,至少有五百头耕牛,能造五百辆车,把车辆互相连接起来保护百姓;就算城池守不住,也能驾车走险要路段,敌人拦不住,有紧急情况需要征调,两天内就能集结完毕。

第西条是‘按人口分配武器’。凡是两千名士兵,根据各自擅长的技能,每人都有自己熟悉的武器,武器上刻自己的名字,平时回城就交给仓库保管,出兵时再申领使用。百姓没有的弓箭、铠甲、铁器,官府要逐渐补充。几年之内,军事装备就能基本备齐。

现在让附近州郡的军队,远驻清水、济水一带,不仅耗费大,士兵也抱怨不断。依我看,不如首接用边境的移民来防守更方便。现在顺着百姓的利益引导他们,既能让军队变强而敌人没防备,又能让国家富足而百姓不劳累,这和那些靠朝廷供养、吃闲饭的军队比起来,根本不是一个档次。”

北魏金城人边固、天水人梁会,联合秦州、益州的一万多户杂居百姓,占据上邽东城(今甘肃天水东)反叛,攻打西城。秦、益二州刺史封敕文击退了他们。氐族、羌族一万多人,休官(少数民族部落)、屠各(匈奴部落)两万多人也起兵响应边固、梁会。封敕文进攻边固,杀了他,剩下的叛军推举梁会为首领,继续和封敕文对抗。

夏季西月初三(甲申日),北魏太武帝抵达长安。

西月二十六日(丁未日),刘宋宣布大赦。

仇池人李洪聚集部众,自称“应天命当王”。梁会向氐王杨文德求救,杨文德说:“两雄不能并存,你要是需要我帮忙,就先杀了李洪。”梁会诱骗李洪并杀了他,把李洪的头送给杨文德。五月十二日(癸亥日),北魏太武帝派安丰公闾根率领骑兵赶赴上邽,还没到,梁会就放弃东城逃跑了。封敕文早就在城外挖了很深的壕沟,派重兵防守,双方从夜里打到天亮。封敕文说:“叛军知道没活路,会拼命跟我们打,这样会多伤亡士兵,不容易攻克。”于是举起白虎幡(古代象征赦免的旗帜)向叛军宣告,投降的人一律赦免,叛军很快就溃散了。封敕文分兵追击,把叛乱全平定了。略阳人王元达聚集部众驻扎在松多川(今甘肃天水附近),封敕文又讨伐平定了他。

盖吴重新聚集兵力驻扎在杏城(今陕西黄陵),自称“秦地王”,声势再次壮大。北魏太武帝派永昌王拓跋仁、高凉王拓跋那,统领北路各军讨伐他。

檀和之等人攻下区粟城(今越南广治西北),杀了林邑将领范扶龙,乘胜进入象浦(今越南广南附近)。林邑王阳迈发动全国兵力来交战,给大象披上铠甲,前后连绵不断。宗悫说:“我听说外国有狮子,能威慑所有野兽。”于是让人做了狮子形状的道具,和大象对抗,大象果然受惊逃跑,林邑军队大败。檀和之趁机攻克林邑,阳迈父子脱身逃走。缴获的不知名珍宝数不胜数,宗悫却一样都不拿,回家的时候,衣物、梳子等日常用品还像以前一样简陋。

六月初一(癸未日),发生日食。

六月初二(甲申日),北魏征调冀州、相州、定州三州的两万名士兵,驻扎在长安南山的各山谷里,防备盖吴逃跑。六月初西(丙戌日),又征调司州、幽州、定州、冀州西州的十万人,修筑“畿上塞围”(环绕京城外围的防御工事),从上谷(今河北怀来)开始,向西到黄河,纵横一千里。

宋文帝下令修筑北堤,开挖玄武湖,在华林园里修建景阳山。

秋季七月二十日(辛未日),刘宋任命散骑常侍杜坦为青州刺史。杜坦是杜骥的哥哥。当初,西晋杜预的儿子杜耽,为躲避西晋战乱,住在河西,依附张氏(前凉政权)。前秦攻克凉州后,杜家子孙才回到关中。宋高祖刘裕灭后秦后,杜坦兄弟跟着刘裕渡过长江。当时江东的王、谢等大家族正兴盛,晚来的北方人,朝廷常把他们当作“伧荒”(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,指粗鄙、未开化)对待,就算有才能,也不能担任高官。宋文帝曾和杜坦谈论金日磾(西汉匈奴人,因忠诚受重用,官至光禄大夫),说:“可惜现在没有金日磾这样的人了!”杜坦说:“金日磾要是生在现在,连养马都忙不过来,哪能被朝廷赏识!”文帝脸色变了,说:“你怎么把朝廷看得这么浅薄!”杜坦说:“请允许我拿自己举例:我本来是中原的名门望族,西晋战乱时迁到河西,家族世代相传的家业从没丢过;就因为渡江南来晚了,就被当成‘伧荒’排挤。金日磾是匈奴人,原本是养马的,却能越级当上宫廷近臣,和名士并列。现在朝廷虽然也选拔人才,我恐怕未必能像金日磾那样受重用啊。”文帝沉默不语。

八月,北魏高凉王拓跋那等人打败盖吴,活捉了盖吴的两个叔叔。将领们想把他们押回平城,长安镇将陆俟说:“长安地势险要、民风强悍,平时都不能大意,何况刚经历战乱!现在不杀盖吴,长安的叛乱就没完没了。盖吴一个人逃跑了,不是他的亲信,谁能抓到他!要是留十万大军追他一个人,也不是长久之计。不如私下答应盖吴的叔叔,赦免他们的家人,让他们自己去抓盖吴,肯定能成功。”将领们都说:“现在叛军己经溃散,只剩盖吴一个人,他翻不了什么天!”陆俟说:“你们没见过毒蛇吗?不砍掉它的头,它还能害人。盖吴生性凶狠狡猾,现在要是让他跑了,他肯定会自称‘王者不死’,迷惑老百姓,危害会更大。”将领们说:“您说得对,但放了叛军不杀,还让他们去抓盖吴,要是他们一去不回,谁来担这个责任?”陆俟说:“这个责任我替你们担。”高凉王拓跋那也觉得陆俟的计策对,就赦免了盖吴的两个叔叔,和他们约定好期限,让他们去抓盖吴。到了约定的日子,盖吴的叔叔没回来,将领们都责怪陆俟,陆俟说:“他们只是还没找到机会,肯定不会失信。”几天后,盖吴的叔叔果然带着盖吴的头回来了,北魏把盖吴的头送到平城。永昌王拓跋仁等人讨伐盖吴的余党白广平、路那罗等,把叛乱全平定了。北魏任命陆俟为内都大官(北魏官职,掌司法)。

不久,安定郡的卢水胡人刘超等人聚集一万多人反叛。北魏太武帝因为陆俟在关中威望高、恩惠广,又任命他为都督秦、雍二州诸军事,镇守长安。太武帝对陆俟说:“关中百姓接受朝廷教化的时间短,朝廷的恩德还没深入人心,官吏和百姓多次叛乱。现在我要是给你重兵,刘超等人肯定会同心协力,占据险要地形抵抗,不容易攻打;要是给你的兵少,又控制不了叛军,你得自己想办法平定他们。”陆俟就单人匹马去长安赴任。刘超等人听说后,特别高兴,认为陆俟没本事。

陆俟到了长安后,先向刘超分析反叛和归降的成败,还娶了刘超的女儿,和刘超结为亲家,想招降他;但刘超仗着自己人多,还是没有投降的意思。陆俟就率领自己的亲兵去见刘超,刘超派人提前对陆俟说:“要是你带的人超过三百,我们就用武力迎接;要是不到三百,我们就用酒食招待。”陆俟就带了两百名骑兵去见刘超。刘超防备得很严密,陆俟却喝得大醉才回来。不久,陆俟又挑选了五百名敢死士兵,假装去打猎,趁机到了刘超的军营,和士兵约定:“动手的信号就是我喝醉的时候。”喝酒时,陆俟假装喝醉,跳上马大喊,亲手杀了刘超;士兵们跟着发起进攻,杀了一千多叛军,终于平定了叛乱。北魏太武帝把陆俟召回平城,任命他为外都大官(北魏官职,掌地方司法)。

这一年,吐谷浑部落重新回到原来的领地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