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我是表妹(快穿) > 467第 467 章(第2页)

467第 467 章(第2页)

>谢谢你来找我。”

么会立刻联系当地志愿者前往查看。三小时后,他们发回照片:门上真的有一张泛黄的纸条,字迹与影像一致。而更不可思议的是,原本荒芜的操场上,竟长出了一圈青鸾花??那种本不该在极寒之地存活的植物,此刻正迎着朝阳绽放,花瓣呈深海蓝,如同星空坠落人间。

消息传开后,全球各地开始出现类似现象。东京某座老桥下,流浪诗人收到一封无名信,打开竟是自己十年前焚毁的诗稿复印件;巴黎一家临终关怀医院,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突然清醒,指着窗外说:“我女儿回来了。”而那天,远在美国的女儿正梦见父亲牵她上学,手里拿着一只红气球。

“Gateway”发布公告:

>“我们无法解释这一切。

>但可以确认??

>当足够多的人同时相信‘被听见’的力量,

>某些边界,正在松动。”

陈默看着新闻,低声问:“你觉得……是系统在进化,还是人心本身就有奇迹?”

么会望着窗外那排日渐茁壮的青鸾花,说:“也许从来就没有分别。系统是人心造的,而人心,本就藏着超越逻辑的光。”

几天后,联合国邀请她参与起草《数字时代情感权利宣言》。会议在日内瓦举行,各国代表争论不休:该不该承认AI拥有“倾听权”?虚拟空间中的倾诉是否具备法律效力?创伤记忆能否作为跨国赔偿依据?

轮到么会发言时,她没有讲数据,也没有谈技术。她只是播放了一段音频??那是“守夜人小组”保存的最长一次通话记录:一个独居老人连续七十三天,每天凌晨两点拨打热线,什么都不说,只听着接线员呼吸。直到第七十四天,他哭了:“原来有人一直醒着等我。”

“我们讨论权利,”她说,“是因为我们终于意识到,沉默不是常态,而是伤痕。每一个愿意开口的人,都在冒生命的险。而每一次回应,都是对存在的确认。”

会议最终通过决议,将每年3月17日定为“听见日”,鼓励全球举办“沉默对话夜”。中国率先响应,在敦煌沙漠搭建巨型声波装置,把十年来“共语会”收到的十万句“我在”刻成石碑阵。夜晚开启时,风穿过碑林,发出低沉的共鸣,宛如大地在回应。

然而,并非所有回响都温暖。

某夜,么会收到一封加密邮件,标题只有两个字:“警告”。内容是一段视频:昏暗房间内,一名男子背对镜头坐着,面前屏幕上滚动着“Gateway”的用户数据流。他缓缓转身??竟是另一个“陈默”。

“你以为你在建桥,”他说,声音沙哑,“可你也在暴露深渊。每个人的脆弱都被记录、分析、存储。总有一天,这些数据会落入想控制而非治愈的人手中。”

画面切换,显示多个政府机构正在秘密采购“情感预测模型”;某些企业利用“共在协议”筛选“高风险员工”并予以辞退;甚至有邪教组织模仿“沉默对话夜”,诱导信徒交出最深的恐惧,再以“救赎”之名加以操控。

么会浑身发冷。她立刻召集核心团队,启动“防火墙计划”??将所有敏感数据转为量子加密,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留存记录;新增“遗忘按钮”,一键清除个人痕迹;并设立“伦理监察组”,由心理学家、哲学家和former用户共同监督系统运行。

但她知道,技术永远追不上人性的复杂。

真正让她崩溃的,是一个十三岁男孩的私信:

>“姐姐,我按照你说的,参加了学校的‘倾听日’活动。我写了‘我爸打我’,把纸条放进箱子。可第二天,老师当着全班念了它,说‘我们要帮助这位同学’。现在所有人都用异样眼光看我,我爸知道后打得更狠了。”

>“我以为说出来就能好起来。可原来……有时候,听见反而更痛。”

她整夜未眠,反复读那封信。第二天,她在“共语会”首页发布公开信:

>“对不起。

>我曾以为只要让更多人听见,世界就会变好。

>可我忘了,并非所有地方都准备好迎接真相。

>并非所有耳朵,都能温柔承接眼泪。”

>“所以,请记住:

>你不必非说不可。

>你有权沉默,有权保护自己。

>真正的听见,从不强求回应,

>而是尊重每一个‘还不行’的瞬间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