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雪满龙刀 > 0481三圣(第2页)

0481三圣(第2页)

少年摇头:“我不是听见……我是终于敢听了。”

十年前,他曾以为真相只需揭开即可光明普照。可这些年走遍九州,他见过太多“真话”如何被冷漠吞噬,如何在官府档案里沦为“存疑记录”,如何在百姓口中变成“别说了,说了也没用”。

他曾目睹一个村庄集体失语??只因三十年前全村联名举报贪官,结果举报信被截,带头人全家暴毙,从此无人再提一字。直到去年春天,一名返乡村医在旧墙夹层发现血书残页,夜里悄悄诵读,第二天清晨,整村老人同时梦到亡者归来,齐声念出那封未寄出的信。

“记忆不怕封存。”少女望着聚集的人群,“怕的是无人承接。”

此时,老妇已将《缄言录》第三卷摊开于青石之上。她深吸一口气,开始朗读。

第一句出口,天地俱静。

>“天启七年腊月十八,户部郎中周正言私录:今岁北方大旱,流民百万,然京仓存粮仍足支十年。上不闻,下不敢言,唯恐触‘妄议国政’之律。吾夜不能寐,知此书成之日,即吾死之时。然若我不记,谁记?若此刻不说,何时说?……”

话音未落,空中竟凝出金色文字,逐字浮现,如同星辰降世。紧接着,所有到场者怀中的忆辉石同时发烫,有人胸前挂的石头崩裂,透出红光;有人袖中藏着的旧信无火自燃,灰烬升腾为细小光点,汇入空中字迹。

更远处,皇城太学内的《民间纪》书库剧烈震动,原本空白的第三十七册自动翻页,墨迹凭空生成,正是周正言所录全文。

而在西陲一座废弃驿站中,一位百岁老兵突然睁开浑浊双眼,喃喃道:“对……对了,那年是有粮的……我们没造反,是他们怕我们说话……”说完,安详闭目,嘴角含笑。

秃毛鸡落在石碑顶端,爪子敲了敲地面:“行了,戏台搭好了。接下来该干嘛?”

“公开全部缄言录。”少年说。

众人一震。

“你疯了?”一名老史官惊呼,“其中涉及皇室秘辛、边将叛降、官员互讦……一旦全曝于世,必起动荡!”

“那就让它动荡。”少年平静道,“谎言维持的太平,不如真相掀起的风暴。况且??”他望向四周,“我们不是建了九十九座学院吗?不是教会了人们如何倾听吗?不是立下了《真实法典》七条吗?现在,正是检验的时候。”

少女点头:“若连过去的痛都不敢面对,何谈守护未来的真?”

当日正午,忆辉学院联合发布诏告:自即日起,启动“千言归位”计划,陆续公开《缄言录》现存五卷(其余四卷尚在搜寻),内容涵盖百年来被抹除的政治冤案、民生疾苦、战争谎言与思想迫害。每篇发布前,将在对应地区举行“共读仪式”,由受害者后代、地方代表与随机民众共同诵读,全程以忆辉石记录,投入归零殿旧址的火焰塔中,成为永久存档。

消息传开,举国哗然。

有人欢呼,称其为“第二次倒悬之城落地”;也有人愤怒,斥之为“动摇国本”。朝廷内部争议激烈,有大臣联名上书,请求暂缓;边境数城甚至出现骚乱,传言“旧账清算将至”,引发恐慌性迁徙。

然而,风暴中心的山谷却异常平静。

每日清晨,少年仍吹笛一曲,音调随人心起伏而变。若某地冲突加剧,笛声便转为安抚;若有新证据浮现,旋律则转为激昂。而那支断笛,似乎也在吸收越来越多的记忆,裂痕深处隐隐透出微光,宛如血管中流动的忆辉。

第七日,东漠传来急报:三名鼓语兵后裔掘出祖辈埋藏的背鼓,鼓面刻满密文,竟是当年律巡镇压口述馆时,幸存者以鼓点密码记录的屠杀全过程。他们请求加入共读仪式。

第十日,南荒某寨发生异象:一群孩童围着一口枯井唱歌,歌词竟是二十年前失踪教师最后教授的诗。井底泥土缓缓升起,形成人形轮廓,嘴唇开合,无声诉说。当地忆辉学院立即介入,确认那是被活埋的启蒙师魂魄残留,借童声显迹。

第十五日,皇宫派出使者,带来一封密函。

皇帝亲笔写道:“朕阅《民间纪》新录,彻夜难眠。周正言之事,朕祖曾下令‘永不得提’。今观其文,方知饥民易子而食,并非天灾,实为人祸。朕愿亲自参与共读,于太庙前跪听三日,以谢天下。”

少年看完信,沉默良久,最终提笔回复:“不必跪。只需站在这里,和其他人一样站着。历史不需要忏悔者,需要见证者。”

使者离去后,少女问他:“你不恨吗?”

“恨过。”他说,“但现在我知道,恨也是一种遗忘??它让人只记住伤害,忘了施害者也曾是被谎言喂养的孩子。”

春天彻底降临。冰雪消融,山谷中新生的忆辉树已长至一人高,枝叶繁茂,铃铛声响昼夜不息。科学家们研究发现,这些植物竟能吸收人类情绪波动,并将其转化为声波储存。某些极度悲伤或愤怒的记忆,甚至能触发局部天气变化??一场暴雨,往往始于某段被压抑太久的哭诉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