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明第一国舅 > 第634章 马家的优良基因(第2页)

第634章 马家的优良基因(第2页)

沐春变色:“舅父之意,是要我去?”

“你父亲沐英镇滇多年,威望犹存。你若亲往,可召土司会盟,重申allegiance。另外带上这批种子。”马寻打开一只檀木匣,取出几包黄褐色颗粒,“这是我在南洋寻得的番薯种,耐旱易活,亩产倍于粟米。交给你爹,先在军屯试种,若成效显著,再向民间推广。”

沐春郑重接过:“可……若遭朝臣非议,说私自引外物扰农政?”

“怕什么?”马寻冷笑,“当年占城稻引入江南,不也有人说‘异种害稼’?如今两浙岁稔,谁还记得当初聒噪?只要百姓吃饱饭,骂名我替你担着!”

沐春眼眶微热,单膝跪地:“甥儿誓不负所托。”

“起来。”马寻扶起他,“记住,做事不必求全责备,但求无愧于心。你爹当年平定云南,杀戮过重,晚年常做噩梦。他曾对我说,宁可十战九胜,莫取一战全歼。仁者无敌,不在兵力之强弱,而在能否让敌人放下刀枪还能活着回家。”

沐春深深叩首,离去。

马寻独坐灯下,取出一方丝帕包裹的旧物??正是那双烧剩半截的布鞋。他摩挲良久,喃喃道:“阿湄,你说这天下,能不能有一天,人人都不用冒死讨生活?”

无人应答。唯有烛火摇曳,映着他鬓边白发。

次日清晨,朱?独自前来,手中捧着一本破旧册子:“舅舅,我在驴儿房中找到这个,像是您早年手稿,写着‘海图志略’四字。”

马寻接过翻开,脸色渐变。只见扉页题诗一首:“身世飘零似逆旅,江湖浪迹半生痴。归来不问兴亡事,犹抱孤忠报明时。”笔迹苍劲,确是自己年轻时所书。

“这本不该留存的。”他轻叹,“当年打算沉海殉志,却被潮水推回岸边。或许……冥冥中有命。”

朱?怯生生问:“里面写的‘吕宋金矿’、‘爪哇香料道’,是真的吗?”

“千真万确。”马寻合上书卷,“但我劝你父皇暂勿染指。海外虽富,然鞭长莫及,徒招纷争。待海军练成,火器精进,陆战队可登陆作战之时,方可徐图进取。否则,派一万兵去,不够人家一口吞的。”

正说着,朱标匆匆进来,面色凝重:“父皇召见,说是要议辽东驻防之事。舅舅可愿同去?”

马寻整理衣冠:“既是国事,岂敢推辞。”

乾清宫内,朱元璋手持竹杖,指着一幅粗陋舆图:“老七说要在开平设重镇,屯兵五万,年耗粮三十万石。朕问你,钱从哪来?”

马寻躬身道:“陛下,开平乃草原咽喉,北控瀚海,南屏幽燕。得之则京师无忧,失之则胡骑直下。至于粮饷??可试行军屯制:兵士三分戍守,七分耕作。再开马市,以茶盐换牛羊,既省转运之费,又结蒙古诸部之心。”

“军屯?”朱元璋冷笑,“唐宋皆行此法,末流成弊,卒骄将惰,反噬国家!”

“因彼时军官侵占屯田,役使士卒如奴仆。”马寻直言,“若陛下允我定新规:每屯设监察御史一人,按季巡查;屯长不得兼营买卖;收获三成归公,七成自留。如此,兵有恒产,则心安;官无贪隙,则政清。”

朱元璋沉默良久,忽然问道:“你当年为何不肯认亲?”

殿内空气骤紧。马寻抬头,直视皇帝双眼:“因为我怕。”

“怕什么?”

“怕这权力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我知自己才具,若居高位,必欲行非常之事。可非常之事,需非常手段。杀伐决断,株连无辜,终成酷吏暴臣。与其日后害人害己,不如藏身草野,做个逍遥散人。”

朱元璋盯着他,许久方道:“你倒是看得透。可如今呢?为何又肯回来了?”

马寻嘴角微扬:“因为看见一群孩子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他们问我山在哪里,河往何处,将来要守护怎样的江山……那一刻我知道,有些事,终究躲不过。”

朱元璋拄杖起身,走到窗前望向紫禁城全景,缓缓道:“那就一起干吧。你要钱,我给;要人,我调;要政策,我批。但有一条??不准结党,不准干政,不准插手储位之争。你是国舅,更是先生。教好这几个小子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
“谨遵圣谕。”马寻深深作揖。

退出宫门时,朱?追上来拉住他袖子:“舅舅,您刚才说‘非常之事’,是不是已经想好了什么?”

马寻望着远处巍峨城墙,轻轻道:“等土豆在山西山上开花那天,你就明白了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