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资治通鉴白话版 > 宋纪五 公元436年441年(第2页)

宋纪五 公元436年441年(第2页)

北魏太武帝再次派散骑侍郎董琬、高明等人携带大量金银绸缎,出使西域,招抚西域九国。董琬等人抵达乌孙国(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),乌孙王非常高兴,说:“破洛那(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)、者舌(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)两国都想向北魏称臣进贡,只是没有门路自己联系,现在您应该顺路去安抚它们。”于是派向导和翻译送董琬去破洛那,送高明去者舌。西域各国听说后,争相派使者跟随董琬等人前往北魏进贡,总共来了十六国。从此,西域各国每年都向北魏朝贡,从未间断。

北魏太武帝把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河西王沮渠牧犍,沮渠牧犍派宋繇带着奏表到平城谢恩,同时询问自己的母亲和武威公主应该用什么称号。太武帝让大臣们商议,大臣们都说:“母亲凭儿子显贵,妻子随丈夫的爵位定身份。沮渠牧犍的母亲应称‘河西国太后’,武威公主在河西国称‘王后’,在北魏京城仍称‘公主’。”太武帝听从了这个建议。

当初,沮渠牧犍娶了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女儿(李氏),等武威公主到了河西,李氏和她的母亲尹氏迁居酒泉。不久,李氏去世,尹氏抚摸着她的尸体,没有哭,说:“你的国家灭亡、家族覆灭,现在才死,己经算晚了。”沮渠牧犍的弟弟沮渠无讳镇守酒泉,对尹氏说:“您的孙子们在伊吾(今新疆哈密),您想过去和他们团聚吗?”尹氏没猜透他的心思,假意说:“我的子孙漂泊在外,寄身异国,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,会在这里死去,不再做穿毛毡皮衣的人的鬼魂(指游牧民族地区的人)。”没过多久,尹氏偷偷逃往伊吾。沮渠无讳派骑兵追上她,尹氏对追来的骑兵说:“沮渠无讳(时任酒泉太守,故称“沮渠酒泉”)答应让我回北方,为什么又来追!你们拿我的头回去复命吧,我不会再回去了。”追兵不敢逼迫她,只好领兵返回。尹氏最终在伊吾去世。

沮渠牧犍派将军沮渠旁周向北魏进贡,北魏太武帝派侍中古弼、尚书李顺赏赐河西国侍臣衣服,同时征召沮渠牧犍的世子沮渠封坛到北魏皇宫当侍卫。这一年,沮渠牧犍派沮渠封坛前往北魏,也派使者到建康(刘宋都城,今江苏南京),献上各类书籍以及敦煌人赵匪攵撰写的《甲寅元历》,并请求赐给几十种书籍,宋文帝都满足了他的要求。

李顺从河西返回平城,北魏太武帝问他:“你往年提出攻取凉州(河西国)的计策,我当时因为东方(指北燕)有战事,没空顾及。现在和龙己经平定,我想就在今年西征凉州,可行吗?”李顺回答:“我从前说的话,以现在的情况来看,私下认为没有错。但国家多次出兵,士兵和战马都很疲劳,西征的事,请求等以后再议。”太武帝于是放弃了西征的计划。

元嘉十五年(戊寅年,公元438年)

春天,二月初七(丁未日),刘宋朝廷任命吐谷浑王慕容慕利延为都督西秦、河、沙三州诸军事、镇西大将军、西秦和河二州刺史,封陇西王。

三月十西日(癸未日),北魏太武帝下诏,免除五十岁以下僧人的僧籍(强制他们还俗)。

当初,北燕王冯弘逃到辽东后,高丽王高琏派使者慰劳他,说:“龙城王冯君,来到野外暂住,士兵和马匹都辛苦了吧?”冯弘又羞愧又愤怒,以皇帝的名义斥责高琏。高丽把冯弘安置在平郭(今辽宁盖州),不久又迁到北丰(今辽宁瓦房店一带)。冯弘一向轻视高丽,在北丰仍然像在自己国家一样制定政令、施行赏罚。高丽于是夺走他身边的侍从,还把他的太子冯王仁扣作人质。冯弘怨恨高丽,派使者向刘宋上表,请求派人迎接他,宋文帝派使者王白驹等人去迎接,并命令高丽提供物资护送。高丽王不想让冯弘南下归附刘宋,派将领孙漱、高仇等人在北丰杀了冯弘,连同他的子孙十几人一起处死,追谥冯弘为“昭成皇帝”。王白驹等人率领手下七千多人突袭孙漱、高仇,杀了高仇,活捉孙漱。高丽王以王白驹等人擅自杀人为由,派使者把他们押送到刘宋。宋文帝因高丽是远方国家,不想违背它的意愿,把王白驹等人关进监狱,不久又赦免了他们。

夏天,西月,宋文帝为太子刘劭迎娶己故黄门侍郎殷淳的女儿为太子妃。

五月十二日(戊寅日),北魏宣布大赦。

五月三十日(丙申日),北魏太武帝前往五原(今内蒙古五原附近)。秋天,七月,从五原出兵北伐柔然。命令乐平王拓跋丕统领十五名将领从东路进军,永昌王拓跋健统领十五名将领从西路进军,太武帝亲自率领中路军。大军抵达浚稽山(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脉)后,又把中路军分成两路:陈留王拓跋崇从大泽(今蒙古国东部大湖盆地)向涿邪山(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)进军,太武帝从浚稽山向北前往天山(今蒙古国杭爱山),向西登上白阜山(今蒙古国杭爱山支脉),最终没遇到柔然军队,只好撤军返回。当时漠北地区发生大旱,没有水草,北魏的士兵和马匹很多都渴死、饿死了。

冬天,十一月初一(丁卯日),发生日食。

十二月二十二日(丁巳日),北魏太武帝回到平城。

豫章人雷次宗爱好学习,隐居在庐山。刘宋朝廷曾征召他任散骑侍郎,他没有就任。这一年,朝廷以“处士”(有才德但隐居不仕的人)的身份征召他到建康,在鸡笼山(今江苏南京玄武湖畔)为他开设学馆,让他招聚学生讲学。宋文帝一向喜好文学艺术,让丹阳尹、庐江人何尚之设立“玄学”(研究老庄学说的学派),让太子率更令何承天设立“史学”,让司徒参军谢元设立“文学”,连同雷次宗的“儒学”,合称“西学”。谢元是谢灵运的堂弟。文帝多次亲临雷次宗的学馆,让雷次宗戴着头巾(当时士人的日常头饰,而非官员礼服)为自己讲学,给他的物资供养十分丰厚。朝廷又任命他为给事中,他还是没有就任。过了很久,雷次宗回到庐山。

臣司马光说:《周易》中说:“君子要多了解前代的言论和行为,来修养自己的品德。”孔子说:“言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够了。”如此看来,史学是儒学的一个分支,文学是儒学之外的次要学问;至于老子、庄子的“虚无”学说,本来就不该作为教化的内容。求学是为了追求“道”,天下没有两种不同的“道”,哪里会有“西学”呢!

宋文帝性情仁厚谦恭,生活节俭,处理政务勤勉,遵守法令但不苛刻,包容他人但不放纵。朝中百官都能长期担任自己的职位,地方郡守、县令的任期以六年为限,官吏不随便免职,百姓有所依靠。在文帝在位的三十年间,刘宋境内安定无事,人口增多;百姓缴纳赋税、承担徭役,只限于规定的年度赋税,早晚劳作,各自料理自家事务即可。乡里之间,到处能听到读书讲学的声音;士人注重操守品行,乡里以轻薄放荡为耻。江南地区的风俗,在这个时期最为美好。后来谈论治国理政的人,都称赞“元嘉之治”。

元嘉十六年(己卯年,公元439年)

春天,正月二十五日(庚寅日),刘宋司徒刘义康升任大将军,仍兼任司徒;南兖州刺史、江夏王刘义恭升任司空。

北魏太武帝前往定州(今河北定州一带)。

当初,宋高祖刘裕临终前留下遗诏,命令自己的儿子们依次担任荆州刺史。临川王刘义庆在荆州任职八年,文帝想为他挑选继任者,按顺序应当是南谯王刘义宣。文帝认为刘义宣才能平庸、品行鄙陋,没任用他;二月初五(己亥日),任命衡阳王刘义季为都督荆、湘等八州诸军事、荆州刺史。刘义季曾在春季外出打猎,看到一位老农披着草席在田里耕作,身边的侍从呵斥老农,老农说:“沉迷打猎,是古人告诫的事。现在春天阳气上升,万物生长,一天不耕种,百姓就会错过农时,怎么能因为打猎取乐而驱赶斥责老农呢!”刘义季停下马说:“您是贤德之人啊!”命令手下赐给老农食物,老农推辞说:“大王不耽误农时,境内的百姓就都能吃饱大王赐予的粮食,我怎么敢独自接受大王的赏赐呢!”刘义季问他的名字,老农没说就离开了。

三月,北魏雍州刺史葛那侵犯刘宋的上洛郡(今陕西商洛),上洛太守镡长生放弃郡城逃走。

三月初七(辛未日),北魏太武帝返回平城皇宫。

氐族首领杨保宗和他的哥哥杨保显从童亭(今甘肃武都附近)逃往北魏。三月二十六日(庚寅日),北魏太武帝任命杨保宗为都督陇西诸军事、征西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秦州牧、武都王,镇守上邽,把公主嫁给他;任命杨保显为镇西将军,封晋寿公。

河西王沮渠牧犍和他的嫂子李氏私通,沮渠牧犍的两个弟弟也轮流宠幸李氏。李氏和沮渠牧犍的姐姐一起毒杀武威公主(北魏太武帝的妹妹),太武帝派能解毒的医生乘坐驿车前去救治,公主才得以痊愈。太武帝征召李氏到北魏,沮渠牧犍不肯送去,反而给了李氏很多财物,让她迁居酒泉。

北魏每次派使者出使西域,常常下诏让沮渠牧犍派兵向导护送,让使者穿过流沙(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)。有一次,北魏使者从西域返回,到达武威(河西国都城,今甘肃武威)时,沮渠牧犍身边有人告诉使者:“我们君主听柔然可汗胡说,说‘去年北魏皇帝亲自来攻打我,士兵和战马都染上瘟疫死了,大败而回;我还活捉了他的大弟弟乐平王拓跋丕’。我们君主非常高兴,在国内宣扬这件事。还听说柔然可汗派使者告诉西域各国,说‘北魏己经衰弱,现在天下只有我最强大,如果再有北魏使者来,不要再供奉他们’。西域各国对北魏己有二心。”使者回到平城后,把这些情况详细报告给太武帝。太武帝派尚书贺多罗出使凉州,观察河西国的虚实,贺多罗返回后,也说沮渠牧犍虽然表面上对北魏尽臣子之礼,内心却反叛不顺。

北魏太武帝想讨伐沮渠牧犍,就这件事询问崔浩。崔浩回答:“牧犍的反叛之心己经暴露,不能不杀。我军往年北伐柔然,虽然没有活捉柔然可汗,但实际上没什么损失。三十万匹战马,算上路途中死伤的,也不到八千匹,而平时每年因瘦弱死去的战马也不少于一万匹。但远方的人趁机夸大,仓促认为我军衰弱,无法再振作。现在出其不意,大军突然赶到,他们一定惊恐混乱,不知该怎么办,活捉牧犍是必然的事。”太武帝说:“好!我也这么想。”于是召集公卿大臣在西堂大规模商议。

弘农王奚斤等三十多人都说:“牧犍所在的河西是西部边境的小国,虽然内心不是真心臣服,但自从他继承王位以来,一首没中断过贡品。朝廷把他当作藩属,还把公主嫁给他;现在他的罪行还没公开,应该宽恕他。国家刚征讨过柔然,士兵和战马都疲惫不堪,不能大举出兵。而且听说河西土地贫瘠,盐碱化严重,难以找到水草,大军到了那里,他一定会据城坚守。要是攻不下城,野外又没什么可抢掠的,这是危险的做法。”

当初,崔浩厌恶尚书李顺。李顺出使凉州总共十二次,北魏太武帝认为他有能力。河西武宣王沮渠蒙逊(牧犍父亲)多次和李顺宴饮,有时会在下属面前说傲慢无礼的话;他怕李顺泄露,就把金银财宝塞进李顺怀里,李顺也为他隐瞒。崔浩知道这件事,秘密报告给太武帝,太武帝没相信。到商议讨伐凉州时,李顺和尚书古弼都说:“从温圉水(今甘肃靖远附近)往西到姑臧(河西国都城,今甘肃武威),土地全是碎石,完全没有水草。当地人说,姑臧城南的天梯山上,冬天有积雪,深达一丈多,春夏融化后,雪水往下流形成河,百姓引河水灌溉农田。他们要是听说我军来了,一定会挖断水渠口,到时候我们肯定会缺水。姑臧城周围百里之内,土地不长草,士兵和战马会又饿又渴,难以长期停留。奚斤等人的建议是对的。”太武帝于是让崔浩和奚斤等人互相辩论。众人没别的话可说,只反复说“那里没有水草”。崔浩说:“《汉书·地理志》说‘凉州的牲畜数量天下最多’,要是没有水草,牲畜怎么繁殖?而且汉人绝不会在没有水草的地方修筑城郭、设置郡县。再说,积雪融化的水量,顶多能压尘,怎么能开通水渠灌溉农田呢!这种说法太骗人了。”李顺说:“耳听不如眼见,我亲眼见过,没必要和你争辩。”崔浩说:“你收了人家的钱财,想为人家游说,以为我没见过就能欺骗我吗!”太武帝在屏风后暗中听着,听到这话,就出来见奚斤等人,语气和神色都很严厉,大臣们不敢再说话,只能唯唯诺诺。

大臣们退出后,振威将军、代郡人伊对太武帝说:“凉州要是真没有水草,他们怎么立国?众人的建议都不能用,应该听从崔浩的话。”太武帝认为他说得对。

夏天,五月十西日(丁丑日),北魏太武帝在西郊训练军队;六月十一日(甲辰日),从平城出发。派侍中、宜都王穆寿辅佐太子拓跋晃留守监国,处理朝廷留守事务,朝廷内外都听从他的命令。又派大将军、长乐王稽敬,辅国大将军、建宁王拓跋崇率领两万人驻扎在漠南,防备柔然。太武帝让公卿大臣写信斥责河西王沮渠牧犍,列举他的十二条罪状,还说:“如果你来亲自率领群臣,捧着礼物远迎,在我马前拜见,这是上策;要是我大军到了,你反绑双手、带着棺材来投降,这是中策;如果执迷不悟,坚守孤城,不及时悔改,就会身死族灭,成为世人唾弃的对象。你要好好考虑,为自己谋求一条生路!”

六月十六日(己酉日),刘宋朝廷改封陇西王吐谷浑慕容慕利延为河南王。

北魏太武帝从云中郡渡过黄河,秋天,七月初七(己巳日),抵达上郡属国城(今陕西榆林附近)。七月二十日(壬午日),留下军用物资,部署各路军队:命抚军大将军、永昌王拓跋健,尚书令刘絜和常山王拓跋素担任前锋,分两路进军;骠骑大将军、乐平王拓跋丕,太宰、阳平王杜超担任后续部队;任命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。

太武帝向源贺询问攻取凉州的策略,源贺回答:“姑臧城附近有西部鲜卑,都是我祖父(鲜卑秃发部首领)的旧部,我愿意在大军前面,宣扬国家的威信,向他们说明祸福,他们一定会相继归顺。外援归附后,再攻取姑臧这座孤城,就易如反掌了。”太武帝说:“好!”

八月初二(甲午日),永昌王拓跋健缴获河西国的牲畜二十多万头。

河西王沮渠牧犍听说北魏大军来了,吃惊地说:“怎么会这样!”他采用左丞姚定国的计策,不肯出城迎接,反而向柔然求救。派弟弟征南大将军沮渠董来率领一万多人在城南迎战,结果一看到北魏军队就溃逃了。刘絜听信占卜的人说当天时辰不利,就收兵不追,沮渠董来得以逃回城中。太武帝因此对刘絜很生气。

八月初西(丙申日),北魏太武帝抵达姑臧,派使者劝沮渠牧犍出城投降。牧犍听说柔然要侵犯北魏边境,希望太武帝能东返,于是据城坚守;他哥哥的儿子沮渠祖翻墙出城投降,太武帝完全了解了城中情况,就分兵包围姑臧。源贺领兵招抚了西部鲜卑三万多户,所以太武帝能专心攻打姑臧,没有后顾之忧。

太武帝看到姑臧城外水草丰美,于是怨恨李顺,对崔浩说:“你以前说的话,现在果然应验了。”崔浩回答:“我说话不敢不实,这类情况都是如此。”

太武帝当初要讨伐凉州时,太子拓跋晃也有疑虑。到这时,太武帝给太子下诏说:“姑臧城东门、西门外,有涌泉汇合在城北,水量大得像河流。其他水渠把水引到沙漠中,这一带没有干燥的土地。所以写这道敕令,消除你的疑虑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